阅读记录

第609章 寇谦之的想法 (第1/2页)

不说崔浩如今在魏国的局面,离开平城的寇谦之此时已经来到相州州治襄国城。

寇谦之之所以离开平城,他看到如今的崔浩以及整个崔家都已经失势,而且他推行道教,得罪了支持佛教的贵族,一旦崔浩彻底失势,他必然遭到贵族们报复。

所以寇谦之就不告而别,给崔浩写了一封信,独自一人离开了平城,打算去宋国,他可是听说宋帝刘义隆对于佛道都很宽容。

寇谦之虽然属于道教,但是他并不排斥佛教,只不过魏国的佛教太过势大,也是崔浩想利用他和他背后的道教打压佛教背后的贵族。

寇谦之此时对于崔浩已经有些不满,但是多年的交情寇谦之不想撕破脸,所以寇谦之选择离开了平城。

来到襄国,这里已经不复曾经的繁华,毕竟襄国不仅遭到过宋国的攻击,还因为上次的大战,不少青壮被招募到军中,还有就是大战消耗的粮草大多从襄国调集,使得襄国的粮价十分高,不仅如此,其他的商品的价格也随之提高,这下整个襄国看起来萧条极了。

寇谦之心中实在是不好,不管怎样不能让百姓因此生活艰难。

寇谦之来到一家客栈,他打算在襄国逗留几日。

在襄国的街道上行走,寇谦之看着萧条的街道心中有些不忍,但是他一个人又能改变什么呢?

当初他遇“仙人”成公兴,随之入华山,采食药物不复饥。继隐嵩山,修道七载,声名渐着。

天师道(俗称五斗米道)自张陵之后,常被农民用作组织和发动起义的旗帜,统治阶级对它怀有戒心,也深为当时士大夫所不满,寇谦之趁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之机,对天师道进行改造和整顿以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。

魏神瑞二年(公元415年),他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,授以天师之位,赐以《云中音诵新科之戒》二十卷,传其服气导引之法;令其宣此“新科”,清整道教,除去三张(张陵、张衡、张鲁)伪法,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,专以礼度为首,而加之以服食闭炼。

泰常八年(公元423年),又称太上老君玄孙李谱文临嵩岳,再授《录图真经》六十余卷,及劾召鬼神与金丹诸秘法,命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(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),统领“人鬼之政”。

始光元年(公元424年),至魏都平城,献道书于太武帝,最初,太武帝对谦之献书之举漠然处之,“令谦之止于张矅之所,供其食物”。左光禄大夫崔浩以其“辞旨深妙”上疏盛赞。

“世祖欣然,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,祭嵩岳,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”,翌年,于平城南立天师道场,重坛五层,尊其新经之制,集道士一百二十人,每日祈祷六次。

太延六年(440),寇谦之声称太上老君复降,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号,帝遂改元为太平真君。

可如今,他倚仗的崔浩突然因为清河之战彻底失势,如今的魏国已经很难有他的立足之地,所以他打算返回当初修炼的地方。

嵩山,居五岳之中,故称“中岳”,属古都洛阳京畿之地,在登封县北,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。

中岳后被封神为“中天王”。

中岳有二山七十二峰,以太室山峻极、少室山五乳峰为最有名。

自汉武帝封禅中岳之后,中岳成为仙人道士的修炼之地。

西晋着名道士鲍靓曾登嵩山,入石室,得古《三皇文》,修炼成仙。所以,成公兴、寇谦之也来到了嵩山。

他们选定在太室山石室修炼。成公兴将全部修炼秘诀传授给了寇谦之,寇谦之聪明好学,日益长进。

虽然恩师已经不在,寇谦之打算回去看一看。

上一章   |   下一页   |   章节目录
最新小说: 夕阳警事 金刚经 大家家风 聂鲁达传 逆袭力:把握生命的转折点 重耳传奇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 活着的职责:年轻人应有的15种态度 我不想活得这么累 忏悔录 兄弟 我在西藏这些年 沙海(合集) 古董局中局 少年歌行 幽幽茶香 罪恶无形 犯罪者游戏 灵魂客栈 守夜人